我們以六感體驗的藝術教育為經,節氣認知的生態教育為緯,在 6 所 國小進行《節氣×六感實驗室》工作坊及拍攝製作節目,透過「秘密基地」的搭建、「節氣餐桌」的實作單元,以及「大自然舞台」的肢體課程、「動畫時光機」操作課程的設計,小朋友運用想像力將每個節氣的「三候」用故事表達,拍攝動畫短片。
關於節氣:
身為一個地球人,了解氣候的變遷是人人必做的功課,中國古代的學者們也因此研究出各種曆法,其中被民間廣為使用且沿用至今的就是二十四節氣。
「種田無定例,全靠著節氣」,我國以農立國,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話至今未改,可見節氣受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。節氣是我國所獨創,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。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,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,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, 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,以指導農業生產,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。
若將地球軌道比喻為一條環形道,那麼二十四節氣就好比是道路上里程的標誌,二十四節氣的名稱,是反映一年中各時期氣候寒暑的變化,以指導農民安排農事,是以至今農民仍有許多生活習俗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。「節」的意思是段落,「氣」是指氣象物候。 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跡上的位置劃分的,並描述了地球因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。因地球繞日一年轉 360 度,將 360 度分為 24 份,每份是 15 度,15 度為一個節氣,每個節氣即約 15 天,這就構成了二十四個節氣了。